新质生产力下这些“冷门”专业要“火”
如果你还徘徊在专业选择的边缘,不知该“选择”或“逃离”哪些专业,不妨来了解一下,新质生产力如何给专业赋能。
作为当下最火爆的一个热词,新质生产力将带火一批与科学技术创新、高效能、高质量生产方式相关的大学专业。
那么,新质生产力将给专业带来哪些改变?对一些“遇冷”专业,大学生是否还需要“逃离”?为此,《中国科学报》记者正常采访了高教界的专家学者。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时常在招生中遇到这一种尴尬。不只是农学,这般刻板的印象还广泛存在于其他传统专业中,比如土木工程专业被理解为“盖房子”“搞房地产”;生化环材更是被称为“天坑”专业,毕业即失业。
新质生产力以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技术、生命科学、数字化的经济等领域为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主要是由AI点燃的现代生物技术变革(如基因合成生物学)和由先进制造带动的产业转型升级(如智能化、数字化的制造业)。
“新质生产力几乎满足了涵盖所有农科门类、工科门类等产业门类的转型升级要求。”林万龙说。
被人误解颇深的生物,其实“生物科学、生物制造、生物医药,以及现在火热的合成生物学是颇值得考生、家长关注的方向”。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学院院长林章凛说,美国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为主的产业变革。
合成生物学是生物制造的一个具体领域,农业中也有涉猎。林万龙举例,运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可从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中合成淀粉、蛋白质,且相关应用已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
农业无人机则是低空经济的一部分。过去打农药靠的是农民肩挑背扛,如今无人机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就是植物保护,它可以喷洒农药、播种以及监测土壤。
新质生产力还将催生新的研究方向、专业诞生。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汪晓军举例,如今我国的航天器已登陆月球,未来宇宙空间的环境研究非常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随着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只会慢慢的多样化、高端化。“毫无疑问,学生真正应逃离的是被淘汰的技术,而不是逃离某一个专业、某一个行业。”林万龙指出。
毫无疑问,学科交叉是新质生产力改造专业的一大特征,未来学科的界限会慢慢的模糊,围绕问题展开的教学、研究将会慢慢的多。
“就拿养猪为例。”林万龙说,养几头猪可以靠人力,可现代化养猪场一年出栏几百万头猪,靠人力管理肯定不行,需要借助物联网、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来实现。养猪的人在机房中通过计算机实现远程控制,这已是现代畜牧养殖的常态。不仅如此,在百米高、数十层的“楼房”养猪也已成为常态,此时,农业、工业的界限彻底模糊。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巍曾到某所“双一流”高校交流。他发现该校的机器人专业、控制与系统工程专业的教师,正在桥梁工程的场景中找问题,一些人在“逃离”土木工程的同时,另一些人则对这一专业、行业满怀憧憬。
“我们希望跨学科知识进入,并与行业的问题、需求结合,而不是鼓励学生一窝蜂涌入热门专业。”国巍解释道,一个新专业的内涵完善没那么快,需要一些时间沉淀。“新专业难以克服一个弊端——对行业需求和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甚至只有少数深厚的专业背景知识去挖掘问题。”
“相比较设立新专业,我更希望高校改造原专业的内涵,加强学科交叉,从而应用于新领域,‘装新酒不改酒瓶’。”他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学院为例表示,该学院只有为数不多的工科专业,分别是化工、材料、土木、机械、计算机,以及此后增设的生物工程专业,并没有随产业高质量发展设立更多专业。
以化工为例,麻省理工学院的核心课程多年没发生过多改变,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该专业才大规模转向化学工程技术,研究生物医药、生物制造和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重要工程问题。
具体到专业内涵的改造,林章凛建议,我国高校把AI作为必修课程,覆盖到所有的理工科专业中。
把时间线拉长,建筑学、土木工程在本世纪初火爆一时,近些年,电子信息技术大热,建筑学回落。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如今大热的人工智能专业,其概念早在1956年便已经确立,其发展历史也经历了泡沫和“冷板凳”。车辆专业在2006年至2015年经历了不温不火的状态,近年来在新能源、智能化的推动下才迎来了春天。
“什么专业受热捧,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周期紧密关联。”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工程技术中心研究员张雷认为,考生不必过分纠结于学什么专业,将来才能更好就业。“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收入的高低与自身能力相匹配。”
“就业岗位真正需要的是人才。”张雷举例道,曾有汽车制造企业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开出40万元年薪,但依然留不住人,不是后者嫌弃工资不够高,而是认为自身能力不能匹配。
对此,汪晓军表示赞同:“大公司招管理培训生不看专业,专业也没那么重要,重点是自身能力的提升。”
眼前的风口专业要谨慎选择,因为“选专业更多选的是当下”。汪晓军举例说,新能源如今很时髦,但新能源电池的材料生产规模大、自动化程度高,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将来所需的就业人数不会太多。
“不妨根据赛道做专业选择。”他表示,比如生物制造、生物医药未来需要大量高品质人才。“在本科专业选择上,考生可选择理科的数理化生,工科的化工、土木、机械、计算机、生物工程,为研究生阶段强化专业性夯实基础。”
对于“选择高校还是选专业”这个考生填报志愿的老问题,林万龙建议,行业头部高校代表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是更稳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