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前行 “碳”路未来 南京争当“双碳”时代绿色发展领跑者
近日,南京市建委会同市房产局、市发改委印发《南京市建筑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制定了4个方面18条细化落实举措,聚焦打造“低碳创新策源城市、低碳产业引领城市、低碳生态示范城市”。近年来,南京通过全方面推进绿色低碳建筑和社区建设,促进全市建筑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大大降低碳排放,助力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近年来,南京市以低碳试点社区建设进一步提出的要求为发展导向,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全力推进环保社区创建工作。
“光储充一体化”是指由光伏发电、储能、汽车充电集成一体、互相协调支撑的绿色充电模式。 2024年8月28日,位于南京四方新村的江苏全省首个老旧小区“光储充一体化”智能充电站建设完成,已投入运营。光伏顶棚下的充电桩整齐排列,可以同时为8辆新能源汽车充电。
充电站建有1套装机功率为30千瓦的光伏雨棚,全年可提供约3万千瓦时绿电,在日间,光伏顶棚发出的电能会优先供给车辆充电,余下的电能存入储能系统,并在充电高峰期向充电桩送电协助支撑电力负荷。
作为江苏首个老旧小区“光储充一体化”智能充电站项目,四方新村“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的成功投运,对推动江苏“光储充一体化”试点应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备极其重大意义,接下来,南京将在助力消纳新能源、保障电网稳定运行的同时,服务绿色能源进社区,助力区域低碳发展。
在打造绿色低碳社区方面,《南京市建筑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要创建绿色低碳社区,提高社区智慧管理能力等举措,具体包括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建设“一站式”生活服务综合体,探索零碳社区建设。到2025年,南京绿色社区创建取得很明显的成效,力争80%以上的社区参与创建行动并达到要求。
近年来,南京市认真落实“双碳”战略部署,紧扣绿色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求,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推进能源、产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重点领域低碳转型,鼓励创新示范、倡导低碳生活等举措,全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得到明显控制,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为地方绿色低碳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喷泉、绿地、小花园,打卡、散步、广场舞……除了这些传统答案,城市客厅还有哪些解法?近期,在南京江宁天印广场上,新添了一座“新能源城市客厅”。这座集绿色能源发电、智慧公厕、商务休闲、储能充电为一体的一站式小屋,总占地面积约42平方米,由江宁开发区企业江苏恒安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一经亮相,受到市民广泛欢迎。
社会各界也在为节能降碳努力。在农业生产中,南京普朗克科贸有限公司是获得全国首批“零碳农产品”认证证书的5家公司之一。在这里,1000亩蔬菜用的是有机肥,由此减少碳排放;高标准尾菜处理中心将废弃物发酵后作为肥料循环使用,增强土壤有机质和固碳效果。
为推进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南京市建筑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了优化城市结构和空间布局、提升城市更新绿色低碳水平等6项举措。到2030年,南京城市建成区平均可渗透面积占比达到45%;全面落实“无废城市”建设理念,到2030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90%,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5%;完善城市林荫系统,提高城市绿地单位面积碳汇效能。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保持在40%以上,城市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覆盖率达到82%。
近年来,南京高品质绿色建筑已逐步向规模化发展,新增绿色建筑总面积位于全省前列。
位于南部新城的中芬合作交流中心,是住建部批复的中芬低碳生态试点示范城市(区)试点项目。该项目三栋建筑的外立面幕墙施工已基本完成,双层幕墙中间的空隙使空气在幕墙中循环,兼顾夏季通风和冬季保温,提高隔声与遮阳效果。除了外立面幕墙,该项目还采用了不少低碳生态技术:建筑采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区域集中供能,空调负荷100%由可再生能源站来承担;能源站利用水源热泵技术统一制备出冷热水,通过供能管网输送至建筑末端提供冷热能,提高空调能效,实现节能减排。
该项目计划年底建成,根据测算,投用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23吨,相当于种植2.83万棵大树。南部新城已高分通过江苏省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区域集成示范验收,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比例达100%。
这样的绿色建筑在南京正慢慢的变多。在溧水区白马镇农高区,一座颇具童话风格的云朵造型建筑已基本完工。作为省级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资金“超低能耗建筑”项目,中国东部(南京)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港项目4号楼这座建筑综合运用光伏板和地源热泵等低碳技术,投用运行后将实现“零碳”排放。
今年,南京还将编制印发建筑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深入开展绿色建材试点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建筑应用,全力发展超低能耗建筑,不断的提高城市发展的含绿量。
资料来源:扬子晚报、937江苏新闻广播、荔枝新闻、澎湃新闻、龙虎网、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