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碳 减污 扩绿 增长——2024绿色低碳发展研讨会在京举办
作为“双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建设领域包括建筑和各类市政设施碳排放,其中建筑占主体。建筑节能减碳主要涵盖建造、运行和拆除回收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节能减碳要求。
在建造阶段,节能减碳的重点在于使用低能耗、耐久性的建筑材料,减少材料浪费。不一样的材料的含碳量不同,选择低碳材料是节能减碳的关键。耐久性强的材料能够大大减少维护更新的频率,以此来降低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和碳排放。优化建筑朝向、提高窗户的保温性能等合理的建筑规划设计和施工也可减少能耗和碳排放。
在运行阶段,节能减碳的重点在于减少建筑能耗和维护更新。采暖和制冷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占建筑运行能耗的70%左右。优化建筑冷热来源、冷热供给方式和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能力,是建筑节能减碳的关键。采用地下冷气、自然通风等部分替代空调,热泵技术替代直接燃烧制热,间歇供暖替代持续供暖,合理的围护结构内外保温设计,提升能效和减少碳排放。
在拆除回收阶段,节能减碳的重点在于建筑垃圾的合理处理和再利用。建筑拆除前,应制定合理的拆除方案,优先挑选出可直接再利用的材料和设备。在拆除过程中,应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分拣和处理,按不一样实现其再利用。通过建筑拆除回收阶段的合理处置,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是建筑节能减碳的关键。技术创新是推动建筑节能减碳的重要力量,要一直研发和推广新的技术和产品。主管部门也将逐渐完备有关政策和技术标准,积极引导和规范建筑节能减碳工作。希望业内同仁热情参加建筑节能减碳工作,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无废城市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之一,应推动固态废料的分质利用,实现精细化的碳减排策略。
固体废物从产生到最终的处置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碳排放。在产生与暂存阶段,拆除与搬运、分类、破碎与堆放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是运输车产生尾气的直接排放与电机产生的间接排放,此阶段可能会产生0.1~0.3吨二氧化碳当量。在无害化与资源化环节,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工艺能耗的间接排放与工艺过程的直接排放,且排放水平受工艺过程影响巨大。但不同的是,资源化阶段还具有一定的替碳水平。如回收每吨金属,可以替代1.5吨二氧化碳当量。在最终处置环节,填埋每吨生活垃圾大致排放0.3~0.5吨二氧化碳当量。在各类固态废料中,生活源固态废料(如废旧物质与生物质固废)以及建筑垃圾具有巨大的碳减排潜力与替碳功能。温室气体核算一般从4个方面做,即区域角度、企业/行业角度、全生命周期核算以及项目层面核算。普适性的计算方式包含4个步骤,即确定核算边界范围、选择核算方法、选择或测算所需数据及综合核算。通过对近百种垃圾收运处置模式归集,确定了核算边界,对收运过程各节点以及场景,如行驶过程、投放点、暂存点以及末端处理厂进行碳排放核算。通过一系列分析排放影响因素筛选,进行敏感性分析,最终提出针对性减排建议。比如能够最终靠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控制垃圾桶数量,尽量满桶收运;强化技术升级改造,开发精细定向资源化技术;提升收运效率,减少行驶、装卸时间和生活垃圾收运过程的碳排放。
建筑垃圾是城市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规模,建设和更新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分直接产生和潜在产生两个部分,其产生量与城市发展程度和速度有关,与城市的建成区面积成正比。
我国《固态废料对环境造成污染防治法》将建筑垃圾列为五大固态废料之一,占城市固态废料总量的40%,全国年均产生量在20亿吨以上。据测算,每1亿吨建筑垃圾替代天然资源的利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9万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相关管理部门针对建筑垃圾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建筑垃圾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把建筑垃圾治理定位为环保行业、把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定位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及正在全国开展建筑垃圾的专项整治。全国各地也积极做出响应,认识到建筑垃圾治理的重要性,出台地方法规与政策,逐步细化落实。
但近期调研看到,建筑垃圾治理与资源化利用仍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区未按要求出台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防治工作规划,设施建设滞后,全过程管理虚化或流于形式,对有关法律、标准的学习不够,一些重要要求和概念理解不深。资源化企业利用建筑垃圾的原料单一、来源有限,实际产能与设计产能相距甚远,因环保要求产生的企业停产现象普遍。
因此,要正确理解和解决建筑垃圾的临时贮存与堆填等管理问题。事实上,填埋并非经济之举,既不降碳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应最大程度降低填埋量,优先扩大资源化利用,先埋后利用得不偿失;同时,行业亟待捋顺机制,尤其要加强对一线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大面向全社会的宣传力度。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出台适配建筑垃圾行业的污染控制规范,梳理并完善现有标准体系,为行业良性发展筑牢根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城市环境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 刘建国:
我国垃圾分类处理正在创造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中国范式”,在发展中国家居于引领地位,部分先进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垃圾分类推动仍高度依赖行政力量的强力投入,过度聚焦厨余垃圾分类导致投入产出偏离市场经济规律,法律制度不断强化但基于经济杠杆的长效机制建设滞后,政府推动成效显著但社会协同多元共治局面尚未形成,持续主动的全民参与仍是制约分类成效的突出短板。
未来,应在科技支撑基础上加强科学管理,实现系统降本增效,在规范管理基础上实现可回收物回收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与实质性“两网融合”,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垃圾分类多层级全流程智慧监管平台,构建垃圾分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推动基于责任分担原则的社会协同多元共治,保障从业者权益,以实现垃圾分类可持续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城市环境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史东晓:
近年来,随着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园林绿化垃圾大量产生,怎么样做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在国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影响下,对园林绿化垃圾实行“大分流”收运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即单独将园林绿化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目前国内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城市的园林绿化垃圾产生量逐年增长,存在收集系统不健全、专用运输车辆不足、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选址困难、资源化产品出路不畅、缺乏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等问题。
各地应根据园林绿化垃圾的产生量、分布、季节特性等情况,合理配备收集运输车辆和人员,鼓励采用就地粉碎、压缩车辆来提高运输效率。合理地布局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保障用地需求。生产有机肥或有机肥基质、土壤改良剂、有机覆盖物等资源化产品,有效扩大商品市场需求。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加大财政资产金额的投入和多元资金保障,建立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良性循环机制。
未来,应以强化顶层设计和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引领,以促进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以构建园林绿化垃圾收运系统为抓手,以园林绿化垃圾管理机制建设为保障。建议各地摸清现状底数,强化规划引领,加快体系建设,选择合理工艺,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浙江宁波奉化:城中村改造试点“房屋征收(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司法确认”
累计审结司法确认案2381件、平均缩短项目周期15周,经司法确认后零纠纷、零信访,行政协议发案量同比下降46%……这是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试点实施“房屋征收(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司法确认”以来,所取得的良好社会效应。
石狮市出台方案、成立专班,推进物业管理提升专项行动,聚焦做好物业党建联建工作、聚力提升物业服务品质。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强调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等重点任务,这为北京数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城市治理领域的深耕细作提供了政策指引和行动指南。
作为一家深耕智能出行领域的先锋企业,哈啰始终秉持家国情怀、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其所能投身助学、减贫等公益事业,深入践行着“科技推动出行变革,公益传递温暖力量”的核心理念,生动诠释着有责、有义、有爱的企业担当。
多年来,新奥能源始终把服务优化置于首位,深度剖析客户的真实需求,特别是借助智能化手段优化服务流程,塑造出快速响应、贴心周到的优质服务典范。
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房屋市政设施建设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4版)》
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深化改革 狠抓落实 奋力推进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水平发展